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

来源:王雪松  |   发布时间:2009-07-10  | 【    
    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很多创新发展的事实都证明:创新文化建设正成为研究所创新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当代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一种“软力量”,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必须坚持构造两种综合科技实力——“硬实力”(设备、经费、队伍、成果、产业规模等)和“软实力”(理念、价值观、科学精神、文化氛围等)。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脱离发展谈解放思想、谈继承马克思主义,犹如空中楼阁,没有坚实的根基。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发表讲话指出:“改革开放25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尽管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其中的一些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发展的瓶颈,必须逐步加以解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主线,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人与自然平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前提,以人文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二、先进文化是实现研究所创新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科院正在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的著名论断言简意赅的概括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科技发展不仅要有资金、项目、机制、人才,更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如何建立一个与研究所创新发展目标相适应,能体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良好人文环境和创新氛围,是实现研究所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视察中科院时指出,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努力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和引领作用,发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全国科技界一起携手共同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为了实现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和持续发展,院党组在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的科技发展观,并于2005年三月做出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决定 》。
    决定指出:要树立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贡献中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高尚人生观,树立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的正确价值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科技发展观。努力营造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那么文化建设对于一个研究所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如果套用一句话,那就是: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民族,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研究所,也很难做出创新性的贡献,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人才与文化是研究所竞争力的源泉,是研究所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是保证研究所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文化建设层面最重要地是解决好两个问题:首先要确立研究所的核心价值体系、使命与追求。二是对研究所未来发展的战略设计与思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依据。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加汹涌澎湃,竞争在各个领域亦更加激烈,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谋求研究所的生存和发展,实现研究所的战略目标,就要求我们的思想也必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而不应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成功的、优秀的研究所文化都是随着研究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当一种研究所文化形成时,它反映了研究所所有职工的动机和价值取向,但这种文化是以开始的条件为基础的,随着研究所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这种文化就可能与形势的需要不相适应,这时,研究所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就要及时地予以发展和完善,扬弃旧的研究所文化,创造新的研究所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研究所的不断发展进步。
    研究所的文化是研究所的立身之本。研究所就像是一个人,一个没有掌握现代知识,没有经过文化熏陶的人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能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一个研究所要成功,要发展,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建立成功的适应自身特点的研究所的优秀文化,只有把研究所向社会提供的科研成果与文化价值结合在一起,把研究所发展与文化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成功研究所的最高境界。研究所文化涵盖了研究所的科研与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的生产力,是根据研究所自身特点,培育出来的一种研究所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是实施中的一种积累。
    文化不仅是一个研究所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研究所自我发展的主题。它是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的具有核心意义的研究所的精神和发展目标,是研究所的全体职工共同的精神家园,而这种源自文化层面的力量比起传统的管理更具有凝聚力、推动力、约束力也更加具有活力。优秀的研究所文化是将个人目标与研究所的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起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因此在构建与弘扬研究所文化的进程中,又把“人”作为研究所文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文化是研究所在生产经营活动和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研究所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支撑。研究所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主要指文化道德精神的“软”约束)、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它对于提高研究所的管理水平和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科技创新、对于协调规范职工的行为,增强研究所的凝聚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三、创新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过程,对科学院的研究所来讲,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首要前提,是构建“和谐、奋进”研究所的指导思想。科学研究需要有优秀的创新人才和促进创新成果产出的机制,而人才建设和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与氛围,是研究所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研究所的文化建设包括核心理念、价值观的确立,规范创新行为的制度与机制建设;良好科学精神、科研道德的培育;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的营造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一个和谐奋进的文化环境是研究所取得一流创新成果的坚强保障。
    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各部分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不能割裂开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研究所的文化具有自我封闭性和个性特点,表现出具有研究所发展的历史积淀与发展特色的个性文化色彩和继承性、传播性、时代性的表征。
    1、研究所发展核心价值理念的塑造
    培育和塑造研究所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复杂工程。一个研究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每个时期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以及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不同,都会影响研究所的价值取向,这样,研究所就很难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塑造研究所精神和核心理念时,对已经存在的研究所文化进行自我诊断,系统分析,看看研究所创建以来,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传统作风,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对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明确现有研究所文化中哪些是积极向上的,哪些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应该发扬的,哪些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应该淘汰的。对研究所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分析整合、精心提炼出最适应本所发展、最有价值的精神、最适应现代发展规律的,不断凝聚成为全所职工认同的价值观。这也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
    作为研究所文化核心的研究所价值理念的培育和塑造,是研究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产物,从提炼确立,到成为研究所的精神支柱和全体职工的力量源泉,需要不断地培育和塑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研究所核心价值理念在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2、建立和完善以人文本,激发创新激情的机制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种分配激励与表彰奖励机制,使更多的职工能看到自身的发展前景以及价值体现,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进步与研究所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在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人才,在分配激励与奖励上给予更大的倾斜,激发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斗志和工作热情。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文化氛围与工作条件。一个研究所的发展过程中,缺少的不单单是优秀的人才,更多的是培育与牵引人成才的机制与制度,缺少的是优质的人力资源的生态环境,缺少的是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一个好的机制不但能够不断地造就人才,能够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能够使人才产生出高绩效,而且也能够使那些不是人才的转化为研究所所需要的人才;而一个没有活力的机制,不但会消磨人才的创造力,使之变为庸才;还会使优秀的人才用自己的脚去选择更具有活力的机制与土壤,造成人才的流失,进而影响到研究所的长足进步与发展。
    3、构建开放宽松的科研环境
    创新文化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能保证创新工程顺利实施和发展的环境,建立一种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创新成果产出的土壤。
    经过创新实践,研究所在长期文化理念淀积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符合知识创新工程要求的管理制度体系,倡导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营造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理念,全面提高科研与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每个职工对研究所发展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形成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科学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需要高尚的品德和献身精神、诚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是打破学科壁垒、不断开放交叉、综合渗透,从而不断产生新学科、新领域。应大力加强和促进科研系统内部的开放,包括研究人员之间、专业领域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开放。大力加强科技对外开放,合作科研、学术交流、共建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要有高远的全球视野,重视不同文化的沟通借鉴、合作交融;也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自觉和创新,注重充分利用本土、本所的知识资源和文化养料。
    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确立协作的竞争意识、树立风险意识、提倡理性的批判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爱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进而在体现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职工的人生价值。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注重将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一并抓起,激励团队精神,消除分散,增强队伍的凝聚力。营造以人为本、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在新形势下,赋予凝聚力以新的内涵。
    通过文化创新,促进与保证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从而带动与保证项目创新、机制创新与队伍创新。
    四、深刻发掘研究所文化建设的内涵
  研究所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研究所和研究所职工在科研活动和管理活动中逐步生成和发育起来的观念形态,是研究所生存、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价值观、行为取向、道德规范、心理状态、园区建设、规章制度、研究所战略目标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所的群体精神、文化素质、文化行为、人际关系等文化现象的综合反映。要建设优秀的研究所文化,就要走出思想误区,正确认识研究所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构建和弘扬研究所文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简单认为研究所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由于研究所文化建设工作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目的上都是以研究所的创新发展为中心,在内容上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而有的人认为,所谓研究所文化就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而取的一个新名词,其实质都是一样的,把研究所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等同。
    2、肤浅诠释研究所文化就是规章制度。不少管理者认为,只要把规章制度制订出来,汇编成册,下发到管理部门和学科组,每年按此考核,兑现奖惩,研究所文化建设就大功告成了。
    3、把研究所文化简单看成就是文体活动。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根源在于我们许多研究所管理者在他们的讲话中或所谓的经验介绍材料里谈到加强研究所文化建设时就列举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内容,而在实际工作中又把举办几场球赛或组织几次郊游、搞几次文艺演出,组织什么运动队、宣传队等一律称为研究所文化建设,导致许多职工觉得研究所文化就是文体活动。
  4、片面理解研究所文化就是标语口号。有的研究所从办公楼到实验现场,到处都悬挂或张贴诸如“团结”、“拼搏”、“进取”、“奉献”之类的标语口号,这些口号看起来颜色鲜艳、赏心悦目,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因而大家都认为,这就是研究所文化。
不可否认,上述几种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或者说是研究所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研究所文化的载体,而实际上都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对研究所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了片面的理解。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现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途径。要认识到研究所文化是一种深层次、深理性、深内涵的研究所精神、研究所理念、研究所本质的结晶。因此,我们必须消除认识上的偏差,走出误区,既要看到研究所文化丰富多彩的表面现象,更要善于体味、思考、提炼深藏于研究所内的本质和精华,正确认识研究所文化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建设优秀的研究所文化。

    科研创新活动是一项长期的认知客观世界规律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具有挑战性的艰苦探索活动。作为研究所科研创新活动的主体的广大科研人员,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想,是不能胜任这个艰巨的任务的,也不可能长期致力于科研创新活动。因此,我们在构建研究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在体制上加以保p,使研究所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