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是欧亚大陆连续多年冻土区的南缘,区内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广阔,为进一步了解全球变化对多年冻土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专家在2005~2010年先后对大兴安岭湿地进行多次考察。2010年秋季,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大兴安岭南瓮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签订了“关于共建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湿地观测站的协议”,至此大兴安岭森林湿地生态研究站(简称“大兴安岭站”)正式成立,成为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的重要台站之一。站区分别分布在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的南坡和北坡。南坡观测站址在南瓮河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51°25N,125°30E),年平均气温-3℃,年降水量500mm,无霜期90-100天;北坡观测站址在漠河县图强镇东5公里处(52°56N,122°51E)年平均气温-3.5℃,年降水量460mm,无霜期50-80天。
南瓮河区域为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内地势平缓,河谷宽阔而平坦,降水难以排出,而且由于多年冻土的存在,土层透水性差,水分大多滞留于地表,从而形成了广泛分布的沼泽植被。湿地植物群落组成具有森林植物群落结构外貌特征及演替和波动规律,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代表性。湿地类型以泥炭藓沼泽、薹草沼泽、沼泽化草甸以及森林沼泽为主 。 图强林业局位于连续多年冻土区,沼泽分布于缓坡与沟谷中,沼泽区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主要湿地类型为灌丛–薹草–泥炭藓群落。
一、定位与目标
大兴安岭站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域–多年冻土区开展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物质循环特征的变化及相关驱动机制研究,认识水文过程变化与森林湿地演变间的关系,为区域湿地保护及水源地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依据。
(1)针对全球变化主要因子对冻土区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水文、生物过程及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及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碳汇等生态功能变化,冻土–湿地–森林间物质与能量交换通量等进行长期定位观测。
(2)从个体、种群与生态系统等不同尺度,认知全球变化背景下冻土区湿地生态系统响应规律与适应性机制,为制定适应管理策略和模式提供数据支撑与基本理论依据。
二、主要研究方向
大兴安岭站将面向我国高纬度寒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泥炭及河流湿地,针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国际科学前沿问题和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泥炭地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开发利用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性研究。近期重点研究方向:
(1)湿地生态结构、过程及服务功能的形成与维持机理,在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复合作用下的响应机理;
(2)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机制;
(3)多年冻土退化及冻融作用变化对湿地碳蓄积的影响及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4)区域水–土资源的优化管理与调控技术。
三、监测与科学研究
1、气象监测
2、水文监测
3、生物监测
4、土壤监测
5、OTC模拟增温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
6、营养环境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
7、基于剔除的湿地植被长期变化
8、积雪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站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南瓮河自然保护区中心站
站长:王宪伟
邮箱:wangxianwei@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