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
      • 东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 管理系统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党委办公室(监督审计室)
        • 部门简介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支撑系统
      • 学术期刊中心
      • 信息中心
      • 分析测试部
    • 野外平台
      • 中科院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中科院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中科院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双聘院士
    • 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
      • 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中科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
      • 东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 博士后
      • 中科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
      • 东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简章
      • 硕士招生目录
      • 硕士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科研动态
    • 传媒扫描
  • 其他
    • 招聘启事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联系我们
  • 专栏
    • 文献资源
    •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 学术期刊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专题
  •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 快捷通道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姜明

        所长

      • 苏阳

        党委书记
        副所长

      • 李秀军

        副所长

      • 王宗明

        副所长

      • 武海涛

        副所长

      • 王晓慧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农业技术中心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
      • 东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管理系统
      • 办公室
      • 党委办公室(监督审计室)
      • 科研计划处
      • 人事教育处
      • 财务处
      • 条件保障处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分析测试部
      野外平台
      • 中科院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中科院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中科院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部委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科研成果
    • 概要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土壤关键过程与生态功能,研发退化沼泽近自然综合恢复关键技术、湿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揭示了黑土退化特征和肥力调控机理,研发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侵蚀黑土综合防治技术、合作研发了“梨树模式”等黑土保护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东北地理所与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举行合作交流座谈会
      • 东北地理所与长春新区管委会签署共同建设 “湿地与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合作框架协议
      • 东北地理所与吉林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 科发局严庆局长一行视察东辽基地
      • 中科院科发局孙命副局长一行来东北地理所调研相关项目进展
      • 东北地理所与松原市松旅集团举行合作交流座谈会
      国际交流
      • 世界自然基金会授予东北地理所 “WWF自然生态守护者”荣誉
      • 蒙古科学院地理与地球生态研究所致信慰问并支持东北地理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 世界黑土联合会成功入选“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专题联盟
      • 英国雷丁大学 Margaret Oliver 教授来东北地理所访问
      • 英国斯旺西大学Stefan H. Doerr教授和Cristina Santin博士到东北地理所做学术交流
      • 著名土壤学家Yakov Kuzyakov教授访问海伦站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简章
      • 硕士招生目录
      • 硕士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系列科普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东北地理所开展公众科学日“走进实验室”科普主题活动
      • 东北地理所科研人员为长春市中小学生做科普报告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达尔文眼中“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现在的处境有多危险?
      • 【科学大院】2022年中国新补充10343个物种,其中最多的是……
      • 【科学大院】灌木“步步入侵”,草原“何去何从”
      • 【中科院之声】野火对于野草,是敌是友?
      • 【科学大院】亮如白昼的夜里,有些植物处境艰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科普图片/视频
      • 【哔哩哔哩直播2023中科院跨年演讲】邹文秀:“龙江模式”——保护黑土地 共筑大粮仓
      • 关义新-“用好养好”东北黑土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2019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 2018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会议

      科学传播

      • 科普资源
      • 科普知识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
      • 东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 管理系统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党委办公室(监督审计室)
        • 部门简介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分析测试部
    • 野外平台
      • 中科院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中科院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中科院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双聘院士
    • 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
      • 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中科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
      • 东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 博士后
      • 中科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
      • 东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简章
      • 硕士招生目录
      • 硕士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新京报】“湿地恢复”很紧迫,民众要积极参与当地湿地保护工作

来源:新京报

来源:新京报   |  发布时间:2023-02-06   |  【 大  中  小 】

“我们现在要考虑,怎样去减缓湿地退化丧失的速度。”

“It’s Time for Wetland Restoration(是时候让湿地恢复了)。”2月2日,国际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在世界湿地日的视频动员致辞中喊出了这句口号。作为第27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呼吁“湿地恢复”带着紧迫感。

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40%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在湿地生活或繁殖,湿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穆松达·蒙巴所言,目前,世界上近90%的湿地已经退化或丧失,我们失去湿地的速度是森林的三倍。

“我们现在要考虑,怎样去减缓湿地退化丧失的速度。”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强调了优先恢复湿地的迫切需要,并呼吁整整一代人采取措施,恢复和复原退化的湿地。

青海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湖滨的普氏原羚。国家林草局供图

湿地保护意识还未深入人心

我国政府于1992年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湿地公约》第67个缔约方。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湿地”的概念在我国还没成形。原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司副司长、国际湿地(原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告诉记者,当时有湖泊、河流和沼泽的相关研究,也有保护单个物种的研究,但没有把湿地作为生态系统来分析。

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在全球范围内,湿地生态系统都遭受了严重破坏。此外,在相关议程设置上,湿地的优先级还不够。

“在联合国一些会议议程上,提起湿地保护,似乎它每次都排在最后。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湿地被人们忽视了。”陈克林举例,在一次缔约方大会上,44%的国家在提供的报告中提到,当地人严重缺乏对湿地保护的认识。

区域经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会直接影响湿地保护意识的“觉醒”,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湿地保护的程度也不一样。湿地资源具有的生境复杂性也对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加强湿地保护认识上,对湿地“修复”和湿地“恢复”的概念也需要厘清。周晋峰指出,从官方的文件来看,“湿地”是“恢复”的主语,“修复”的主体是人类,是一种人为作用,而湿地的生态治理是基于自然的恢复。这是本质的区别。

人工干预的修复,若处理不好,也会带来问题。“好比在未考虑周全的情况下,在海岸湿地种树的做法就欠妥。滩涂海岸上的贝类鱼类为栖息的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植树会给现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带来破坏,影响候鸟迁徙与繁殖。”周晋峰直言,在某种程度上,人工干预修复本身就会阻碍湿地的恢复。

2010年在日本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上,制订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2020年目标,简称“爱知目标”。2020年,联合国对“爱知目标”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20个“爱知目标”中只有6项目标部分达成,部分子目标甚至更加恶化。

陈克林认为,就目前形势来看,湿地保护依旧任重道远,湿地保护的意识还未完全深入大众内心。

拍摄到的鹤群(云南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林草局供图

我国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

根据我国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我国湿地总面积达5635万公顷,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58%,位列亚洲第1位,世界第4位。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有湿地高等植物800科692属2315种,是全球湿地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几个月前,《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论坛在武汉举办。会上有专家指出,经过多年努力,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试点制”和“晋升制”等设立方式,全国31个省(区、市)总数已达901处,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

我国先后指定了82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13座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建立600余处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立1600余处湿地公园。

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湿地保护成就以及所设立的宏大目标和湿地保护管理方式,形成了湿地保护的“中国样本”。陈克林说,这与政府出台并能及时落地的相关政策不无关系,“人民的广泛参与也是我们国家湿地保护取得成效的一大亮点。”

在湿地保护方面,我国还有哪些值得国外借鉴的地方?周晋峰表示,相较于全球其他国家,中国充分利用了传统的东方智慧,探索出了多种多样优秀的湿地管理方法。

他指出,“湿地保护的东方智慧”可总结为7个方面: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手段为辅;优化保育措施,加大管护力度;强化专业培训,壮大人才队伍;兼顾保护与发展,促进“两山”互动;依托科技进步,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开放合作,加强多方交流;广泛组织动员,开展自然宣教。

2022年6月1日,我国首部湿地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湿地保护法》作为我国湿地保护经验成果在国家成文法层面的集大成者,囊括了湿地保护宏观与微观维度的战略部署和制度构建,与世界分享湿地保护的中国经验,助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国际社会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江西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拍摄到的鹤群。国家林草局供图

需加强我国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性

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3个阶段,实现了湿地保护修复事业的历史性飞跃。虽然湿地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湿地保护仍然面临严峻问题和挑战。

“保护形式多样,分布广泛,但保护形式和空间布局仍有优化空间,存在部分重要湿地的保护空缺,成效亟待评估,与国家要求的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仍有差距。”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湿地研究中心秘书长武海涛说。

他认为,我国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湿地系统具有复杂性、波动性和多样性特征,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退化湿地修复技术与模式、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涉及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这要求湿地保护修复和管理遵循湿地系统内在机理,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明确我国湿地保护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采用近自然措施科学修复退化湿地,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武海涛告诉记者。

周晋峰也表示,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下,中国湿地面积萎缩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且在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实践中仍存在许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此外,我国湿地还面临着以水葫芦、福寿螺、鳄雀鳝等为代表的外来入侵物种所带来的生物安全威胁和生态风险。

周晋峰称,当前中国各地湿地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威胁——“好心办坏事”,即以工业文明思想指导的工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本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绿水青山,给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威胁,并且这种对自然的扰动和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

“因此,我们主张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恢复湿地。我们应当秉持环境治理三公理(不扩散、不为害、充分公示),生态恢复四原则(节约原则、自然原则、有限原则和系统原则)来进行湿地恢复工作。”他说。

应合理利用和开发湿地资源

陈克林一直倡导,要合理利用和开发湿地资源。保护不等于不动,其前提是不能破坏生态特征。研究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首先要掌握湿地的本底资源,了解和研究湿地生态因子、生态特征等。

《湿地公约》里有多个方面的决议和建议,其中一条就是湿地的生态特征不能发生变化,也就是在湿地的生态因子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人类尽可能地利用湿地资源。

“将核心区完全封闭也没有必要。人也是自然的一个因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讲的是我们要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而不是与自然环境、花鸟鱼虫完全隔绝。”陈克林认为,湿地的管理应该是动态的,在大的法律法规的背景下,各个保护区可以尝试制定配套政策,实行“一区一法”。

武海涛也认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高效发挥自然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服务人类福祉,是保护湿地的重要内容。湿地保护和开发并不矛盾,应该是协同发展的。

他说,湿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在发挥众多支持和调节服务的同时,为人类直接提供产品,也是湿地系统的功能之一。做好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做到湿地多功能协同,合理界定湿地生态安全边界和承载力,保障湿地健康稳定不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合理利用和开发湿地资源与民众的参与分不开。在今年世界湿地日的视频动员致辞中,穆松达·蒙巴呼吁,大家要以三种具体方式采取行动:自觉选择,尽量减少我们自己对湿地的影响;发出有说服力的声音,教育和激活其他人参与到湿地恢复中来;大胆行动,参与当地的湿地恢复工作。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iga@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