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网】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专项推进会在黑龙江海伦召开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项目工作推进会及技术模式现场观摩会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主办,汇聚50余位业界专家、项目负责人及管理部门代表,聚焦黑土地保护科研成果总结、技术落地推广与“十四五”收官阶段项目推进,为东北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注入科技动能。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李小军在会上强调,2025年需全面梳理重点专项进展与重大成果,强化监督评估问效。针对东北地理所承担的8个专项项目,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将科研工作融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总结进展、谋划后续工作,确保会议实效;三是聚焦产业需求,推动科研、开发、应用“三级跳”,打通科技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相关负责人及8位项目咨询专家一同参会,为项目推进把脉定向。
东北地理所副所长李向楠在致辞中表示,研究所将切实履行依托单位主体责任,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同时感谢各级领导与专家长期以来的指导支持。会上,7个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逐一汇报进展,多项突破性成果引发关注。
刘焕军研究员团队构建的黑土地耕地质量“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体系,形成包含49个指标的高时空分辨率数据集,为精准保护提供数据支撑;邹文秀研究员团队厘清黑土地退化时空规律,集成6套退化阻控技术模式,在5个核心示范区推广235万亩,实现作物平均增产11.5%;陈欣研究员团队首次绘制旱作黑土区玉米致病菌镰孢菌区域图谱,研发化学-生物协同防控技术,构建“保护性耕作+”新模式;宋开山研究员团队创新黑土层厚度监测与智慧治理平台,可实现侵蚀阻控方案分钟级生成,为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提供核心技术。此外,田春杰、邹元春、尹小建等研究员团队也分别在土壤生物资源利用、生态景观构建、除草剂消减修复等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
咨询专家对项目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从成果凝练、技术推广、方案优化等方面提出建议,强调需对标任务书推进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科技根基。
在8月23日的现场观摩环节,参会人员实地考察海伦两个黑土地保护示范区,直观感受长期耕作、施肥管理等措施对黑土质量的提升效果。其中,长期草地恢复与保护性耕作措施显著改善黑土结构,耕地肥沃耕层构建、精准施肥、绿色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得到当地政府与农民高度认可,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压舱石”,东北黑土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关键作用。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黑土地的贡献不可或缺。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十四五”黑土地保护专项收官奠定基础,更将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与集成模式构建,进一步提升我国黑土地保护科技支撑水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计划、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史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