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财务管理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学术期刊中心
      • 信息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科研动态
    • 传媒扫描
  • 其他
    • 招聘启事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联系我们
  • 重大项目管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中国泥炭地碳库演变规律与稳定性维持机制
      • 黑土农田土壤健康的维持及调控机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 人工草地生产力形成机理与调控途径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 中高纬度湿地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
      • 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
      •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与示范
      •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 哈尔滨-长春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 长白山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其安全保障
      • 黑土地侵蚀退化功能重建机制与阻控技术
      • 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
      • 东北沼泽湿地生境功能提升技术与应用
      • 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途径
      • 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障碍消减与适生盐碱作物栽培技术和示范
      • 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
      •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源补给与种子萌发诱导技术与应用
      •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调控
      • 干旱半干旱区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 旱作黑土地保育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 黑土地土壤生物资源禀赋配置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 东北黑土侵蚀退化数字化评价与智慧阻控
      • 黑土区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景观构建关键技术
      • 东北黑土区典型除草剂高效消减与精准修复技术
    •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
      • 中国沼泽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
      • 中国北方内陆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 中国东部农区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
      • 中国主要沼泽湿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 中国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资源与健康状况调查
      • 中国主要天然林区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
  • 专栏
    • 文献资源
    • 分析测试部
    • 学术期刊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科学数据银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数据社区
  • 专题
  • 快捷通道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姜明

        所长

      • 王宗明

        党委书记
        副所长

      • 项尚

        纪委书记

      • 李向楠

        副所长

      • 李禄军

        副所长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农业技术中心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财务处
      • 条件保障处
      • 监督审计处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处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农业技术中心财务管理处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东北地理所现有各类职工500余人,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历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百千万、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院级人才计划30余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10余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0余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部委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科研成果
    • 概要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土壤关键过程与生态功能,研发退化沼泽近自然综合恢复关键技术、湿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揭示了黑土退化特征和肥力调控机理,研发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侵蚀黑土综合防治技术、合作研发了“梨树模式”等黑土保护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中铁十四局集团到东北地理所开展专题调研
      • 第十届全国玉米育种大会暨中科玉科企联合体年度工作会议在海南乐东县成功召开
      •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小东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兴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长何伟利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
      • 东北地理所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lliam R. Horwath教授来东北地理所访问交流
      • 姜明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2023年会议周及部长级峰会
      • 中国科学院国际杰出学者Damià Barceló教授访问东北地理所
      • 姜明率团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科研机构
      • 俄罗斯联邦科学水稻中心一行到东北地理所开展合作交流
      • 中美土壤学会“快速进化中的黑土地科学”研讨会在长春顺利召开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童心探科学 筑梦新时代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系列科普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达尔文眼中“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现在的处境有多危险?
      • 【科学大院】2022年中国新补充10343个物种,其中最多的是……
      • 【科学大院】灌木“步步入侵”,草原“何去何从”
      • 【中科院之声】野火对于野草,是敌是友?
      • 【科学大院】亮如白昼的夜里,有些植物处境艰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科普图片/视频
      • 【哔哩哔哩直播2023中科院跨年演讲】邹文秀:“龙江模式”——保护黑土地 共筑大粮仓
      • 关义新-“用好养好”东北黑土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2019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 2018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会议

      科学传播

      • 科普知识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财务管理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光明日报】给耕地减负担 为丰收添底气——黑龙江省综合施策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

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光明日报   |  发布时间:2025-05-08   |  【 大  中  小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飞驰的高铁列车行驶在稻田间。原勇摄/光明图片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右)在查看秧苗长势。王鹤摄/光明图片

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播种后的水稻田。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供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水田里腐烂分解的稻秆积蓄着丰沛的养料,大马力农机将肥料精准“送”到秧苗根系旁,太空中的遥感卫星实时回传着土壤墒情……五月的东北黑土地,一派繁忙图景,各项保护性耕作措施正为沃野良田持续丰产储能蓄势。

  黑龙江拥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黑土地面积大、质量优、产能高。2024年,黑龙江粮食产量达到1600.34亿斤,占全国的11.3%,粮食总产量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养好用好黑土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黑龙江省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工程科技、农机农艺、生物技术等综合施策,稳步恢复黑土地基础地力,黑土耕地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科技赋能给黑土地退化“开处方”

  “老于,这是根据最新监测的土壤情况开出的‘处方’,我给你细说说。”刚一开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就来到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跟农户于殿东商量起今年的黑土地保护方案,“咱们去年铺设的排水暗管效果不错,这个地块水土流失明显减少了。”

  “这里以前可是我们友谊农场的‘老大难’地块。”于殿东还记得这块地此前的模样,“因为坡度大、耕作方式有问题,下雨时坡上的黑土总会被冲走,久而久之坡顶露出了黄土,这块地也成了没人愿意种的低产田。”

  “黑土地是像人体一样复杂的系统,为了开出对症的‘处方’,我们给它做了系统‘检查’。”刘焕军打开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于殿东承包地块的卫星图,“我们利用卫星遥感得到这个地块多年农业生产信息,结合无人机获取高精度地形数据,再配合地面土壤采样,给地块量身定制了等高种植、变量施肥的治理方案,现在土壤有机质条件得到了改善,产量也比原来增加了不少。”

  目前,刘焕军团队为黑土地“开处方”的“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已经推广至北大荒集团的多个农场,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4万亩。

  “不仅是坡耕地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广大平原农业区的黑土地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但整体仍可逆、可控。遏制退化势头,助力农业增产,同样是科技赋能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的努力方向。”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永带领科研团队来到黑龙江省肇东市,建起了600亩退化黑土地智能监测示范区。

  “肇东是全国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打的粮虽然不少,可土地的高强度利用以及秸秆离田等,不光降低了作物的水氮利用效率,还造成黑土变薄、变瘦、变硬。”陈永拨开表层土,一条黑色的滴灌管露了出来,“这是我们为水肥一体化装置铺设的滴灌毛管,滴管装置的管控平台能根据地里实时监测获取的土壤、作物情况,通过过程机理模型计算出精准的水肥施用时间和施用量,为黑土地量身定制了一份‘营养餐’。”

  去年,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示范田平均亩产达2083斤,位居黑龙江省单产首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肇东市推广面积超过20万亩。“下一步,我们还将运用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等新技术优化农业各个环节的决策流程,更好实现黑土地力和产能的协同提升。”陈永说。

  “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探索黑土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有效遏制了黑土地水土流失和耕地质量下降势头,构建了“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全域定制模式”等适宜不同类型黑土区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

  据统计,2024年,黑龙江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40.3克/千克,比2016年增加4.1克/千克;水旱田耕层平均厚度分别达到21.0厘米和25.1厘米,分别比2016年增加3.5厘米和1.1厘米。

  良田良法为保肥增产“加油”

  5月初,正是黑龙江水稻田插秧的繁忙时节。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智能插秧机在水田里插下一排排笔直的秧苗。

  “瞅着这大池子,心里头就敞亮。”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种植户李楠脸上漾着笑容,“我家承包了400多亩地,分散在大大小小120多个田块,春天搅浆插秧的时候效率低,跑不了多远就得掉头,每块地边缘还被轮胎轧出了深辙,影响插秧质量。现在你再看,原来的‘棋盘格’,变成了40个‘大池塘’,作业效率变高了,打通的田埂还成了新增的耕地。”

  “‘格田改造’不是简单地把田块连通,而是需要用卫星测绘和实地勘察给土地‘找平’。”七星农场农业生产部部长石岩向记者介绍,“只有平整了土地,水肥才能在同一块水田里均匀分布,有利于稳定改善整块耕地的质量,提升粮食产量。同时,我们还统一规划了沟、渠、路、管涵,改造后的标准化格田旱可灌、涝能排。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场的肥料利用率提高2%,灌溉率提高7%,粮食增产10%。”

  黑龙江省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举措,以“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首要目标,坚持农田灌排体系、田块整治、田间道路“三建”同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居全国首位。

  在保持黑土耕地质量的同时实现增产增收,不仅需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也少不了耕作方式的转变。

  在桦南县明义乡兴旺村,村民们正围着村里新购置的大马力拖拉机啧啧称赞:“这大家伙一次能播种8条垄”“你看发动机,用的是咱‘中国芯’”……

  “这些农机具,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咱‘大垄密植+规模化种植’的种植方式。”村委会主任关庆波带着记者走到刚播种完的地块上,张开双手量起田垄的宽窄,“现在的垄宽是130厘米,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土厚了,作物的根系就能在里面‘自在’生长,吸足养分的同时还紧固住了水土。今年,全村整合了近万亩土地实施规模化种植,通过密植技术,每亩株数能增加15%,预计能增产10%到15%。”

  “不光是方便生产,拖拉机马力大了,对保护黑土地还有好处呢!”关庆波说,“原来各家各户自己种地的时候,整地翻地都用自家的小机器,只能翻动表层土,所以每年种地消耗的都是上层土壤的肥力,让土地得不到喘息,持续退化。现在换了大马力机器,就能把深层土壤翻上来,把表层土壤‘换’下去,慢慢分解翻埋的秸秆,涵养地力。”

  黑龙江省以秸秆还田为核心耕作技术,持续探索建立黑土耕地保护利用模式。2024年秋收以来,黑龙江全省累计完成秸秆还田面积1.58亿亩,占全年种植面积的69.13%。农村地区完成深松整地作业2661.8万亩、保护性耕作少(免)耕3401万亩,全省完成耕地轮作试点任务2731万亩,有效改善黑土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保水保肥能力。

  种养结合算好“生态”“经济”两本账

  “您好,我想了解一下蟹苗的价格。”刚忙完插秧,汤原县胜利乡荣丰村的种植户戈伟就给蟹苗批发商打去了电话。

  “去年,我们在70亩的水田里放了500多斤蟹苗,秋天的时候河蟹收了1500多斤,每亩地河蟹能挣400多块钱。田里的水稻还没开镰就被订购一空,价格比普通水稻高出50%。”戈伟笑着说。

  一田两用、稻蟹共生的生态养殖方式,给水田构建起了微型“生态系统”。稻田蟹为水田松土、除草、捉虫,粪便也成为水稻的优质肥料;稻田里密集生长的水稻营造了阴凉舒适的生长环境,让螃蟹在田里“安”了家。

  “蟹长得好,水稻还没有杂草,虽然没施化肥,但也没影响水稻的产量。田里头丰富的微生物,给河蟹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饵料,只需每天再喂一遍就行。水田一旦养了螃蟹,后期就不能再打农药了,它们是有机大米的最佳‘见证者’。”谈起未来的打算,戈伟对记者说:“今年我们打算把规模扩大到500亩以上,打出稻田蟹、蟹田大米的品牌,再开发螃蟹垂钓、乡村旅游项目,往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除了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升作物的附加值,有机肥料的大量应用还使畜禽粪污有了新去处。

  在五大连池市太平乡南泉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林岩认真翻动着土层,查看有机肥的分解情况。“从冬天开始,我们就在五大连池市10.5万亩的耕地上抛洒了粪肥。”王林岩捧起一抔土展示给记者,“你看,现在随着温度回升、降水增加,肥料基本分解到了土壤里。”

  粪肥还田,看似是古老简单的农业实践,背后则有生态和经济两本账。“一段时间以来,大伙都觉得化肥‘劲大’。有机肥用得越来越少,导致土壤板结、酸化,而附近的畜牧场还要花钱来无害化处理牲畜粪便。”王林岩掰起手指算起了账,“现在,我们用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堆沤有机肥,使粪便得到了二次利用,不但省下了一笔处理费,还省下了一笔化肥钱。丰富的有机质还能够持续改良土质,显著提升土壤肥力。”

  近年来,黑龙江省强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升级。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在养殖密集区建设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生产,以有机肥替代化肥,2024年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堆沤有机肥还田1133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

  (本报记者 张士英 本报见习记者 胡沛然)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iga@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