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科技赋能黑土粮仓:一粒微生物肥的“田间突围”
金秋九月,三江平原上一派丰收景象。成片的大豆田里,豆荚饱满、色泽金黄,微风拂过,哗哗作响。
成熟的大豆
在桦南县曙光农场的一片试验田里,一场围绕“黑土粮仓”的科技测产正在紧张进行——联合收割机穿梭田间、水分测定仪数据跳动,当测产专家组宣布“处理组亩产254公斤,较对照组增产7.1%”时,现场一片欢呼。
这场“突围”的核心,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黑龙江禾煦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肥料伴侣”,作为一款以硅钙镁硫为基质的微生物肥,它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施肥逻辑。
收获现场
“过去种地就怕肥料不够,盲目囤肥、跟风施肥是常事。”曙光农场有限公司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殷志杰的话,道出了不少种植户的心声。长期依赖氮磷钾“老三样”,不仅让种地成本居高不下,更导致土壤板结、地力衰退。在白浆土占比不低的曙光农场,土地“硬瘦”、不抗旱涝的问题尤为突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在曙光农场落地。科研团队划出150亩试验田,设置两组对照:一组采用“减肥30%+肥料伴侣”的新模式,另一组则沿用传统“老三样”施肥法。从春播到秋收,相同的品种“垦豆94”、相同的田间管理、不同的施肥方案,最终在测产数据上拉开了差距。
收获的大豆
“处理组实收2.57亩,籽粒总重249公斤,含水量11.3%,折合标准含水量亩产254公斤;对照组亩产则为237公斤,增产幅度达7.1%。”原黑龙江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总农艺师闫文义现场宣布测产专家组的结论,让农民和农技人员眼前一亮。
“这粒肥料的妙处在于既‘节本’又‘护土’,还能‘增产’,你看两组田大豆的根系深度都不一样,处理组大豆的根系更长。”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姜佰文解释说,硅钙镁硫等中量元素,恰好补上了长期施用“老三样”造成的土壤养分缺口,像给作物根系“搭了脚手架”,刺激根系发育的同时,还能增强作物抗病抗逆能力;而微生物与矿质元素的协同作用,不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30%化肥用量,其保肥保墒的特性更让板结的黑土地慢慢恢复“元气”。
处理组根系(图左)和对照组根系(图右)
黑龙江禾煦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温铁军告诉记者,这款肥料伴侣的研发,始终围绕黑土地保护与农业提质增效的核心目标。“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它不能只靠‘少用肥’,关键是‘用好肥’。通过微生物技术激活土壤潜力,让有限的肥料发挥最大效用。”温铁军说。
从“盲目施肥”到“精准供肥”,从“透支地力”到“养护黑土”,科技的力量正让这片黑土地焕发新的生机。正如殷志杰所说:“测产数据摆在这里,农民们亲眼看到不仅实现了增产,还省下了成本,这就是科技最有力的说服力。”
制作:菅月;记者:孙思琪;摄影:孙思琪;视频:孙思琪;审核:王枫;统筹:杨国华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