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彩练新闻】“三良”托起丰收田
秋日朗朗,稻浪翻金。10月10日,在大安市红岗子乡万发村中国科学院大安盐碱地治理万亩核心示范区,10台收割机在22个不同田块轰鸣作业;金色稻粒倾泻而下,装袋,称重,记录……随着测产结果公布,丰收喜讯传来——
今年对新垦第一年的重度盐碱地采用“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大安模式,当年水稻最高亩产达到513.03公斤,相比对照田增产339.65%。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梁正伟研究员抓起一把饱满的谷粒,眼角的笑纹里盛满暖意,“这是从昔日的不毛之地里长出的粮食,来之不易!”
示范区里,一条窄窄的土路,隔开两片天地——一边是保留下来的苏打盐碱地原始面貌,碱斑累累,寸草不生;另一边则谷穗低垂,满载希望。
这片示范区以中重度盐碱地为主,大片土地曾经颗粒无收。从2021年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开始以来,梁正伟团队在示范区利用酸性磷石膏等高效土壤调理剂改造“良田”,推广东稻系列耐盐碱水稻“良种”,集成密植、灌排等栽培“良法”——短短几年间,“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大安模式让更多盐碱地结出了“丰收果”。
“盐碱地治理,良田是基础。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我们认为酸性改良剂效果更好。”在测产现场,梁正伟拿起一盒白色粉末讲解,“这是磷石膏,我也叫它‘酸性磷石膏’,是我们近几年主要使用的土壤调理剂,一次大剂量投入后,能持续发挥改良效果,成本较低。”
测产结果表明,重度盐碱地在酸性磷石膏改良技术实施4年基础上,施加以“中科发5号+密植栽培+灌排洗盐技术”为核心的改良技术,水稻亩产达到690.87公斤,相比对照田增产47.34%。
今年团队使用的磷石膏,不少从湖北“远道而来”。这次测产,湖北省自然资源部门、院校学者和涉磷石膏企业代表受邀前来观摩。看着好技术变废为宝,感受着田间地头丰收的喜悦,他们赞道:“梁教授团队的技术,科学设计盐碱地与磷石膏耦合利用,必将推动磷化工产业经济循环发展,开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新模式。”
大安示范区的丰收成果,证明了“三良一体化”技术在重度盐碱地治理中的显著成效。而在盐碱程度较轻、已有多年水稻种植基础的镇赉万亩核心示范区,该技术又展现出了不同的应用场景与显著成效。
10月11日,科研团队及测产专家组马不停蹄地来到镇赉万亩核心示范区。这里是侧深施肥、有序机械抛秧等一系列技术的“演兵场”。经过近2个小时的紧张工作,捷报传来——
在水稻“两减”绿色栽培模式下,示范田亩产最高达到777.75公斤,连续4年亩产超700公斤,对比农户生产田增产20.81%。
白城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石勇亲眼见证了“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大安模式带来的改变。“梁教授团队的技术非常全面,针对白城不同盐碱化程度的土壤,构建了从重度改良到高产提升的阶梯式技术体系。”他说。
今年测产队伍阵容强大,来自自然资源部以及多省份农业部门的专家齐聚白城。“这些专家涉及土壤、栽培、育种等多个领域,这样可以对我们的技术有一个全面评价;我们也希望更多专家深入了解这些技术,助力推广。”梁正伟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杨劲松连续5年来到白城参加了梁正伟团队组织的测产活动。“从连续几年的跟踪测产结果看,示范区水稻产量稳步增长,土壤质量持续改善,充分验证了团队技术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先进性,其对国家粮食安全、区域产能提升及耕地保护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他说。
镇赉当地农户宋振军一直在测产现场忙碌着。在示范区承包的1000多亩水田,盛满了一家人对好日子的期盼。眼瞅着连年增产,三年前,他把家在盘锦的弟弟也叫来了。“跟着科学家种地,心里踏实!”他笑着说。
测产结束了,宋振军跳上满载新谷的卡车,不禁提高了音调:“又是一个丰收年呐!”
“三良一体化”技术不仅让白城的盐碱地变成了丰收田,更为全国乃至全球盐碱地治理与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李开宇
审核:王丹
终审:李亚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