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黑龙江密山:科技赋能兴凯湖生态保护 珍稀物种频现见证生态蝶变
近日,在黑龙江省密山市兴凯湖龙王庙湿地传来喜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貉藻现身。对生存环境挑剔至极的珍稀物种,成为兴凯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生动注脚,而这场生态蝶变,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深度赋能。
兴凯湖保护区地处三江平原南部,拥有湖泊、森林、湿地生态系统,脊椎动物44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0种、Ⅱ级73种,是东北亚候鸟进入三江平原的重要“门户”。近年来,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进校园开展自然教育、举办观鸟节等活动进行科普宣教。累计监测候鸟750万只,环志雁鸭类1036只,救护野生动物340只,建立监测网络,常态化巡护,联合执法打击破坏栖息地等行为,形成良好保护氛围,成效显著。
近年来,兴凯湖智能生态监测体系迎来“升级版”,140台高清摄像头如鹰眼般全域布防,5座监控铁塔拉升观测视野,二者协同实现18.8万公顷核心区全天候覆盖。通过与黑龙江省林草局监控平台联动,构建“发现、预警、响应”快速通道,非法闯入、水质突变等异常情况秒级预警,让生态保护精准度、时效性跃上新台阶。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护中心主任商迪介绍,在过去的巡护中,靠一双眼、两条腿不断地巡护,但是巡护的范围有限,现在引进了最新的140个高清镜头,还有10个长焦镜头,长焦镜头对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在10公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看到蜂蜜山的骆驼峰和蜂蜜山上的塔。这些先进设备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工作轻松了许多。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兴凯湖湿地国家站并肩协作,以先进科技设备为笔,绘就生态保护新图景。移动监测车穿梭于复杂湿地,突破人力可达边界,24小时捕捉动植物活动、土壤湿度等动态数据。无人监测平台宛如“水上智脑”,自主航行于湖面,凭借多参数集成传感器,同步监测水质(温度、酸碱度、溶解氧等)、水文(水位、流速等)与气象指标,数据经无线通信实时回传,搭配高清摄像头与图像识别技术,精准“数说”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研究筑牢数据基石。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志春介绍:“这次在龙王庙发现貉藻,真正地体现了龙王庙的水质有所改善,因为貉藻被认为它是水质的试金石,它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清晰度包括水质的弱酸性,以及不能有任何的化学污染。所以,这次貉藻在龙王庙湿地区的发现,充分表明了龙王庙核心区的湿地已经非常适合貉藻的生长需求,这套设备主要是用于候鸟鸟类的自动监测的平台,它完全可以取代人工监测。通过这种高清摄像头和它的声纹采集系统相结合,能够精准记录到它所观察的这个范围内的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在这个后台统计数据中,能以报表的形式输出。未来,把保护区的监控纳入这个系统,就能完全做到无人化、全方位、精准化,记录迁徙的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为保护区的候鸟保护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科技引擎轰鸣,驱动兴凯湖生态保护驶入“高速道”。如今,这片湿地生态系统稳固维系,珍稀物种安居乐业,清凉美丽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正以持久生机惠泽当代、造福子孙。
责任编辑:张楠 王晓利
总平台审核编辑:吴诗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