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日报】洮北区:盐碱地治理新突破 “以草治碱”显成效
本报讯(姚丹)7月16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任务“盐碱化草地生产力提升与生态屏障构建模式”现场观摩会在洮北区举办。来自国内科研机构、相关部门及行业领域的4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共同见证这片昔日盐碱地的华丽蜕变。
观摩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到保镇盐碱地“羊草免耕秋播”及“新品种+新改良剂+新种植技术”示范地、国家牧草体系基地“羊草种质资源圃”、青山镇轻度盐碱地“生态间作条播技术”及羊草种子扩繁基地。通过现场观摩、听取介绍和交流讨论,全面了解了“以草治碱”项目在盐碱地精准诊断分级、优质耐盐碱羊草新品种应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与实践经验,深入探讨其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生态功能、饲用价值等方面的应用优势。
现场,专家团队对修复成果进行了严格测产验证。经多点取样、称量计算与数据分析,示范基地羊草干草产量远超常规草地平均水平,创下了区域盐碱地治理产量新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马红媛科研团队集成的耐盐碱羊草新品种培育、土壤改良、精准种植等多项技术,实现了退化草地从虎尾草、猪毛蒿甚至盐碱光斑向羊草单优群落的顶级演替,验证了技术模式的稳定性与可推广性。
“以草治碱”成效显著,不仅改善了生态,还推动了经济增长。羊草是松嫩平原原始优势物种,防风固沙效果好、饲用价值高。在科技的助力下,洮北区草原干草产量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很多野生动物来此安家,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实现了生态改善与牧民增收双赢。
据了解,洮北区草原总面积22.19万亩。近年来,洮北区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大力实施“以草治碱”技术体系,系统破解了盐碱地修复难题。如今,全区草原植被覆盖率从45%提升至68%,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态美景。
洮北区将继续深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以科技为引领,推动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书写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壮丽新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