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强作风”学习宣传活动月丨王承书: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她的科研底色
为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4-5月定为“读故事 强作风”学习宣传活动月。引导全所职工、研究生结合科技创新实际,大力传承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创新文化建设,以优良党风引领优良作风学风。
第五期故事的主人翁是:王承书
王承书(1912—1994),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4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及605所副所长等。核物理学家,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1年,已经49岁的王承书被选中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任务。她所在的理论计算组承担着原子弹铀浓缩的关键环节的工作,后者堪称原子弹的“心脏”。这与她所学的气体运动专业可以说是毫不相干,而且她带领的理论计算工作组任务繁杂、对结果的精度要求高。这些都是摆在她面前的困难。
既然来了,王承书就没有想过放弃。但是想要完成铀浓缩的工作,仅仅依靠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推导与计算过程更准确,王承书等人坚持验算级联的静态与稳态过程的计算结果。在当时,计算机并不像今天的小型计算器那么方便,为了保证效率,很多科研工作者都是左手敲键、右手列算式;她的力气小,一只手无法按动计算器的按键,只能将右手中指压在食指上,用力敲键后再拿笔记下结果。为了用上我国仅有的一台每秒15万次电子计算机,王承书等人经常在后半夜或节假日去进行计算工作。精神上的压力和身体的疲惫都没能使她产生糊弄了事的念头,对于计算出的几十箱计算纸条悉数过目审核。
理论的计算还要落实在实际的工程元件上。在一次关键部件的验收中,虽然该元件经过试验性能良好,但她注意到了试验阶段和实际应用之间可能的差距,申请延长了研究时间。为了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她后续增加了实验次数,从而才避免了因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的损失。
王承书的学生诸葛福研究员对王承书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印象深刻:“你算的是结果,她一定要你讲物理意义。你看什么东西,都要自己推导。”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是王承书多年养成的习惯。早在1948年留美时,她就在论文《稀薄气体输运现象》中指出,英国著名数学家查普曼(Sidney Chapman)和考林(Thomas George Cowling)合著的《非均匀气体的数学理论》第一版中热流矢量的两个系数表达式有误。后该书作者在1952年的第二版中按王承书的结果进行更正。
钱皋韵院士自工作后有近20年的时间和王承书的办公桌是面对面的,他也对王承书的准确要求有深刻印象。他这样回忆,“她的严格要求,甚至连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也正是这样的态度,王承书及她的团队才能在1964年1月14日成功制备出第一批高浓缩铀合格产品,提前113天完成国家任务,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争取了宝贵时间。毛泽东主席盛赞她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女功臣”。
从1951年“WCU equation (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提出,到1961年接受绝密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任务,短短10年内,王承书三次改变研究方向,总是在一个研究领域刚刚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就转行到另一个毫不相干的方向去了。然而,无论从事哪一个研究领域,不变的是她对待科研认真、严谨的态度。
来源: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公众号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