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在核仁小RNA(snoRNAs)调控拟南芥耐旱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干旱,作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首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严重阻碍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全球作物减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植物“固着生长”的特性,无法主动逃避干旱环境,因而进化出一系列抗旱生理机制。解析植物应对干旱的内在调控网络,尤其是干旱胁迫下生理、生化及形态适应性变化过程,对提高作物抗旱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战略重要性。
在植物逆境响应的复杂调控体系中,非编码RNA(ncRNAs)扮演关键角色。这类不具备蛋白质编码能力的转录本,虽不直接参与蛋白质合成,却在植物RNA调控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可精准调控基因表达、蛋白质翻译与修饰等关键生命活动。尤为重要的是,众多具有调控功能的ncRNAs,已被证实与作物增产、品质优化及胁迫耐受性提升密切相关,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核心方向。其中,核仁小RNA(snoRNAs)作为ncRNAs的重要分支,虽已知其在核糖体生物合成与植物生长发育中起核心作用,但它能否通过动态调控核糖体功能响应干旱胁迫、影响植物生理适应性,长期以来悬而未决。
近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李伟强研究团队,成功揭示snoRNAs家族成员NONCODING RNA 1 (NCR1) 调控模式植物拟南芥抗旱性的分子机制。团队通过遗传学、生理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多维度交叉分析,深入解析NCR1在植物耐旱性中的功能:干旱耐受性实验显示,ncr1功能缺失突变体的耐旱性显著优于野生型,表明NCR1对植物耐旱性起负调控作用;进一步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比较分析发现,水分亏缺条件下,拟南芥蜡质与花青素代谢受NCR1负向调控,这为NCR1通过介导次生代谢参与干旱响应,提供了直接分子证据。生理学、生化及形态学研究进一步证实:NCR1可调控细胞膜完整性、次生代谢(尤其蜡质和花青素积累)、叶片衰老、脱落酸响应及根系发育(图1)。该研究为抗旱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潜在靶标基因,兼具理论突破与生产应用价值。
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植物学经典国际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中国科学院一区TOP,IF=6.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李亮亮、山东师范大学杨贤鹏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东北地理所李伟强研究员、尹小建研究员及德克萨斯理工大学Lam-Son Phan Tran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15005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370321)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8110100)资助。
图1. NCR1负向调控拟南芥耐旱性的生理表型及其分子机制
论文信息:Liangliang Li#,Xianpeng Yang#,Haodong Huang,Chenbo Zhu,Minghui Xing,Kaixin Yang,Xiaofan Nie,Jiahe Fu,Mingming Wang,Zhengwei Liang,Shiyou Lü,Weiqiang Qian,Lam-Son Phan Tran* Xiaojian Yin*,Weiqiang Li*. (2025). The small nucleolar RNA NONCODING RNA 1 negatively regulates drought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J. 123,e70428.
论文链接:http://dx.doi.org/10.1111/tpj.70428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