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实验室概况
  • 研究队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
  • 研究成果
    • 期刊论文
    • 专利
    • 审定品种
  • 科研动态
    • 实验室研究进展
    • 学术活动
  • 研究生教育
    • 学科与学位点
    • 研究生导师
    • 在读博士
    • 已毕业研究生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研究队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
  • 研究成果
    • 期刊论文
    • 专利
    • 审定品种
  • 科研动态
    • 实验室研究进展
    • 学术活动
  • 研究生教育
    • 学科与学位点
    • 研究生导师
    • 在读博士
    • 已毕业研究生
  • 联系我们
  1.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东北地理所发表纪念植物光周期发现一百周年综述论文

来源: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6-04   |  【 大  中  小 】

1920年研究者发现了大豆等植物可度量日照长度调节开花的现象即著名的植物光周期现象。随后,控制大豆开花遗传因子被相继发现,主要基因位点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定名。在大豆光周期发现百年华诞之际,我们回溯了E1、E2与E3等主要生育期基因的克隆历程(图1)。通过经典的图位克隆方法,于2009年成功地克隆了E3基因 (Watanabe et al., 2009); 2011年克隆了E2基因 (Watanabe et al., 2011),于2012年成功地克隆了E1基因(Xia et al., 2012)(图2)。特别是E1基因的成功克隆,为大豆光周期发现以来的重要突破,展示了大豆具有与其他植物在光周期反应上不同的特异性调控机制,为进一步精细解析大豆光周期反应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自成功克隆E1基因以来,研究者相继也成功地克隆了了与生物钟相关的PRR3a、LUX及J 等重要生育期调控因子,丰富了已明确的E1-FTs通路(图3)。为此,进一步鉴定调控生育期的新基因与进一步研究生育期基因间精细调控网络有助于人们最终破解大豆光周期反应的分子本质及明晰大豆适应不同纬度的精细分子机制。 

  图1.大豆光周期现象发现百年大事记 

  图2. 大豆生育期基因E1的克隆(Xia et al., 2012) 

  图3:大豆光周期反应的分子调控网络 

  本综述发表在国际期刊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上。夏正俊研究员第一作者,夏正俊与日本大阪大学原田久也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A 类)等项目资助。 

  文章信息:Zhengjun Xia#*, Hong Zhai, Hongyan Wu, Kun Xu, Satoshi Watanabe and Kyuya Harada*. (2021) The Synchronized Efforts to Decipher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Soybean Maturity Loci E1, E2, and E3 That Regulate Flowering and Maturity Front. Plant Sci. doi: 10.3389/fpls.2021.632754, https://doi.org/10.3389/fpls.2021.632754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Email:iga@iga.ac.cn